全香港大概有28間男校中學,撇開IB成績不計,單憑香港DSE成績爲參考學校學生水平,全港的男校屬於BAND1B以上的較爲優秀知名學校有這7大名書院:
香港拔萃男书院(直资)(基督教)
香港圣保罗书院(直资)(基督教)
香港喇沙书院(资助)(天主教)
香港皇仁书院(官立)(无宗教)
香港圣若瑟书院(资助)(天主教)
香港华仁书院(资助)(天主教)
香港英皇书院(官立)(无宗教)1香港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School 說到香港男校,不得不說位於九龍區,1869年創立的香港拔萃男書院(男拔)DBS,學生文武雙全,名人輩出,學術狀元多,音樂體育稱霸學界。2003年轉爲直資,該校自行收生,可以說是香港龍頭男校。
男拔小學爲英文小學,2004年創立,與中學是一條龍升學,只要成功入讀可以說12年教育無憂。
2011年落成國際文憑(IB課程)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現稱宮川美智子大樓,設有專供IB課程學生使用的課室、實驗室及附屬設施。而中學,中一以七月舉行的分班試的成績決定分班結果。
另外,在外語方面,男拔是香港少數提供法語課程的非國際學校之一。無論修讀DSE或IB,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中文或法語作爲英語以外的學習語言。2香港聖保羅書院St.Paul's College 聖保羅書院位於中西區,無獨有偶,辦學團體聖公會。聖保羅書院創立於1851年,是香港第一所中學,也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學府之一。盛傳這所傳統男校的師生,他們將自信藏於內,不張揚的作風,一脈傳承。
聖保羅書院是國際男校聯盟會員學校之一。致力於男孩的教育及發展,促進相關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及有關院校的進步。
直屬小學聖保羅書院小學,爲中文教學,有機會跟中學一起出訪交流。學校近年積極推廣STEM教育,對於常識科有關STEM的部分,學校會安排老師用英文教學,以銜接中學課程。
中學方面,作爲直資學校,收生不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
從學校的年度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的學生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傳統的田徑、游泳、足球、籃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有校隊,多年來參加各種校際比賽,獲得了許多獎項,其中一些學生代表香港或中國參加國際比賽。此外,他在射箭、保齡球、擊劍、曲棍球等項目上也表現出色。3香港喇沙書院La Salle College 位於九龍城的頂尖男校,喇沙書院,是資助中學,又稱津貼中學,無需繳付學費,是九龍最早的天主教學校。
街道以喇沙書院及喇沙小學“主保聖人”聖若翰·喇沙命名,是香港爲數不多的以學校命名的街道,也見證了喇沙的悠久歲月。
知名校友包括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港易所前行政總裁周文耀、匯豐銀行執行董事王冬勝、前九巴董事陳祖澤、貿易發展局主席蘇澤等;還有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黃沾、著名填詞人林夕(樑偉文)、李小龍。
喇沙體育成績出衆,例如學校擊劍隊至今已獲得10次學界總冠軍。2016年6月,萬人迷貝克漢姆更來學校指點足球校隊隊員。4香港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 皇仁書院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被稱爲“官校之首”。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時稱“大書院”,1889年更名爲維多利亞書院。自1894年開始,學校開始使用皇仁書院的名稱。
校園的面積超過16,000平方米,在香港中學中算較大面積。除了一般學校會配備的實驗室、圖書館、禮堂、操場、音樂室、美術室之外,較特別的是由皇仁舊生會管理的飯堂、天文房、二級歷史建築童軍室和皇者仁風校史館。
皇仁沒有自己的一條龍或直屬小學,聯繫小學是16號校網的愛秩序灣官立小學、12號校網的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及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在轉爲DSE這四年間,皇仁每年都有狀元誕生,成績彪炳。坊間有人評論說單純論公開試成績的話皇仁是唯一一間能與頂級直資聖保羅男女和女拔萃比肩的學校。
有人評論說,皇仁非常自由,需要非常自律能自主安排時間學習的小朋友才適合入讀。
皇仁書院還有四個制服團體,分別是香港海事青年團、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香港交通安全隊及港島童軍十二旅。有別於男拔、喇沙,皇仁在學界體育競技場上的成績略有欠奉。5香港華仁書院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香港華仁書院及九龍華仁書院的學生被稱爲“華仁仔”(Wahyanites)。華仁書院創校於1919年,是香港首間由華人開辦的英文學校。爲與九龍華仁進行區分,簡稱港華。辦學團體天主教耶穌會。由於辦學團體的關係,與位於同區的瑪利曼中學一直保持緊密連繫,校訓爲“在這徽號下,汝可克敵”,校風崇尚自由純樸。
學校設施方面,球場、運動館、電腦室、實驗室、音樂廳、藝術中心、學生活動中心、餐廳等現代化設施,學校也一應俱全。學校圖書館擁有圖書18,000餘冊,是本港藏書最多的中學圖書館之一。
藝術素養方面,港華中一必需要學一種樂器,學校設有中樂團、管樂團等,對港華中一的學生,如已通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6級術科考試,或具備同等資格,均可申請港華音樂獎學金。
近幾年來,港華校隊在各學科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在全港33所男校中名列第四,並獲中銀香港紫荊杯最佳進步獎。在田徑、游泳、劍擊、籃球、羽毛球和越野賽的所有比賽中,港華都是在D1陣線守衛。6香港聖若瑟書院St.Joseph's College 聖若瑟建校於1875年,爲喇沙修士會於香港成立的首間學校。在書院就讀的學生被稱爲“若瑟夫”(Josephians)。
2020年1月,學校推出了“Vision22”大型校舍重建項目,該項目將全面展開,歷時22年,總投資約5億元。圖書館、餐廳、教職員工室、創科中心、STEM等將在保持原有合法古蹟完整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不同民族、種族的學生比較多。有德國,加拿大,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多個國家。
學校有直屬小學聖若瑟小學,是英小,2012年轉爲全日制,不推小班,不分精英班,不公佈年級名次。
中學招生在統一派位階段,聖若瑟屬於中西區校網,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灣仔區。7香港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1857年開辦的西角官學堂及後來於1879年開辦的西營盤官學堂,於1926年正式升格爲今天的英皇書院,英皇書院自辦學以來多年都是基層子弟入讀的目標,所以在港被稱爲“平民名校”。入讀英皇的學生,都叫做“英皇仔”,但英皇仔沒有其他百年名校生的架子。因爲英皇上書院提倡“無花果精神”,代表着樸實謙虛、沉穩自律。就像無花果看不見花但已結果,不囂張、不炫耀,實實在在。
英皇書院已成爲區內地標,與之相近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建於1923年)、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建於1910-1912年)等等在半山區組合成一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學校建築羣。
在舊學制下,學校的預科班素有“醫生預備班”的美譽,有不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成爲香港本地首批執業醫生,也成爲該校學生習醫的先驅。畢業學生大多會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
學校的聯繫小學有李升小學、般鹹道官立小學、香港南區官立小學、香島道官立小學,全部都是官立小學,分佈在中西區和南區。
中學招生在統一派位階段,英皇屬於中西區校網,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灣仔區、東區、南區和離島區。
|